【专著】
(一) 《启蒙·生意·政治:开明书店史论》,中华书局,2022年,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资助项目。
(二) 《中国出版家·宋云彬》,人民出版社,2022年,国家出版基金项目。
(三) 《制造文学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20年。
(四) 《杜甫·770年》,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,2008年。
【论文】
1. 《开明书店总店与成都分店》的手稿及说明,《出版史料》,2024年。
2. “胜利,到底啥人胜利”:1946年夏丏尊纪念的情感政治,《求索》,2024年第6期。
3. 君子豹变:论1943年叶圣陶五十初度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,2024年第6期。《新华文摘》2024年第18期论点摘编。
4. “出版”的光影:对三篇书评的回应,《中国出版史研究》,2024年第1期。
5. 建国初青年教育的呈现与展开:围绕《进步青年》的讨论,《澳门理工学报》,2024年第1期。
6. 青年启蒙之变奏:《中学生》史论(1930—1953),《现代中文学刊》,2023年第6期。《人大复印资料·中国现代、当代文学研究》2024年第5期全文转载。
7. 东西内外之间:1943年夏丏尊章锡琛被捕事件的台前幕后,《出版史料》,2023年。
8. 《1949年11月25日文化供应社致出版总署呈文拟稿》整理略谈,《新闻出版博物馆》,2023年第4期。
9. 历史的皱褶与展开:从《开明书店一九五〇—五二年编辑出版计划》说起,《印刷文化(中英文)》,2022年第3期。
10. 诗人之死:朱湘自沉的舆论背后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,2022年第2期。
11. 一叶知秋:谈宋云彬藏文化供应社档案,《中国出版史研究》,2021年第4期。
12. 科普的政治:《火箭》的再版与查禁,《出版史料》,2021年。
13. 启蒙、生意与政治的张力:以开明书店为中心的考察,《文艺研究》,2021年第4期。
14. 关键词与史料:谈现代文学出版史研究,《现代出版》,2020年第2期。
15. “新青年”的旧身:从宋云彬佚文谈起,《出版史料》,2020年。
16. 从《我对于编译丛书底几个意见》谈五四后的郑振铎,《新文学史料》,2019年第4期。
17. “行”与“言”的背后:论开明书店的古籍出版,《出版史料》,2019年。
18. 制造“新青年”:五四前后的郑振铎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,2019年第2期。
19. “太精明的标本”:从鲁迅谈开明书店说起,《新文学史料》,2018年第4期。《人大复印资料·中国现代、当代文学研究》2019年第3期全文转载。
20. 启蒙与生意之间:五四新文化与出版业关系论,《文艺研究》,2018年第7期。《人大复印资料·出版业》,2018年第11期全文转载。
21. 开明书店版权表释读,《新闻出版博物馆》,2018年第2期。
22. 略论开明书店版税版权表,《新文学史料》,2018年第2期。
23. 大势与人事:1949年后的开明书店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,2018年第4期。
24. 呈现与建构:关于袁可嘉《论新诗现代化》的思考,《文艺争鸣》,2017年第8期。
25. 从“生意”到“政治”——以建国初开明书店教科书为中心的讨论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,2017年第4期。
26. “遗产”与“界碑”:《朱自清文集》出版论略,《文学评论》,2015年第2期。
27. 合流的抗争与难料的宿命——开明版《闻一多全集》出版前后,《现代中文学刊》,2014年第4期。
28. 一切为了青年:论《中学生战时半月刊》,《出版发行研究》,2013年第11期。
29. 新论1949年叶圣陶“北上”缘由,《新文学史料》,2013年第2期。
30. 《明社消息》与《开明通讯》:开明书店的两份内刊,《郑州师范教育》,2012年第5期。
31. 从“新诗主体论”到“新诗二次革命论”,《西南大学学报》,2011年第5期。
32. 论《创业史》“叙述”的意义与突破,《文艺理论与批评》,2011年第4期。
33. “新性道德论争”始末及影响,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》,2011年第5期。
34. 开明书店与《朱自清文集》,《读书》,2011年第5期。
35. 电影《色,戒》就是“色”戒?《艺术广角》,2008年第11期。
36. 赵树理与“算账”,《文艺理论与批评》,2008年第4期。
37. 历史与想象——关于“九叶诗派”的思考,《四川师范大学学报》,2008年第2期。
38. 农村与城市:关于《山乡巨变》的另类思考,《枣庄学院学报》2008年第1期,《人大复印资料·中国现代、当代文学研究》2008年第8期全文转载。
39. 论鲁迅小说与古代小品关系,《名作欣赏》,2007年第11期。
40. 一份被忽视了的准同仁副刊——《大公报·星期文艺》论,《宝鸡文理学院学报》,2007年第2期。
41. “中国新诗派”与《大公报·星期文艺》关系论,《楚雄师范学院学报》,2007年第1期。
42. 论鲁迅小说与古代小品关系,《名作欣赏》,2007年第11期。
43.《寒夜》人物塑造中的阴影——论巴金创作的男权意识,《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》,2005年第4期。
【书评】
1. “版权”的名实之辨:评王飞仙《盗版商与出版人》,《中国出版史研究》,2022年第1期。
2. 再造“革命”:可能·限度·未来,《重庆评论》,2020年。
3. 尽美未尽善:评《中国出版家·章锡琛》,《新闻出版博物馆》,2017年第2期。
4. 一个五四青年的失败,《方圆》,2012年第18期。
5. 文化与文学的双重探索——评张伯存《文化症候与文学精神》,《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》,2008年第6期。
【访谈】
1. 从“练习生”到“工会主席”,《出版史料》,2017年第2辑。
2. 从“新知”到“开明”——访欧阳文彬,《新文学史料》,2016年第2期。
3. “现代化”也是一个趋向失控的历史过程——访王晓明教授,《红岩·重庆评论》,2013年第4期。
4. 在回到震区的路上,《热风学术》第2辑,2009年。
5. 如何反思,才能对社会有所裨益?——访问钱谷融,《文汇报》,2007年12月1日。(联合采访,第一署名)。
【媒体】
1.宋云彬:鲁迅作品注释的首倡者,《文汇报》,2024年7月29日;《文摘报》2024年8月3日转载。
2.文学与出版之间:开明书店的启蒙、生意与政治;澎湃·私家历史,2022年9月14日。
3.邱雪松评《王伯祥日记》︱出版人的“朋友圈”;上海书评·澎湃,2020年6月10日。
4.莎士比亚译者傅光明:没准儿在“坏”上,我跟莎翁“臭味相投”,腾讯,2019年2月19日。
5.莫言,为什么与下一个,《文汇报》,2012年12月24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