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《消费社会的爱情叙事逻辑》,《文学与文化》,2014年第1期
2.《小时代:景观社会的权力崇拜》,《文化研究》第19辑,2014年第2期
3.《告别叙事:当下国产电影中的“后情节电影”与“景观电影”》,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》,2015年第2期
4.《<<捉妖记>:一部保守的理想主义喜剧》,《电影艺术》,2015年第5期(CSSCI)
5.《从“女扮男装”的革命叙事到“霸气总攻”的性别期待:跨媒体叙事中的新中性形象》,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》,2017年第2期
6.《被塑造与被排除的:当代都市电影中的身体改造逻辑》,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》,2017年第6期
7.《不暴露、不励志、不动情——<嘉年华>的寓言叙事与美学困境》,《戏剧与影视评论》,2018年第1期
8.《当代中国电影“主旋律”美学发展史》,《电影艺术》,2018年第2期
9.《制造“贺涵”——新家庭伦理剧中的“男神综合征”》,《文艺争鸣》,2018年第3期
10.《“流量生态”与“伪经验”生产: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辨析与治理》,《治理现代化研究》,2018年第3期
11.《直播间的“男性文本”:喊麦的声音政治》,《东岳论丛》,2018年第10期
12.《贾樟柯为什么重复?——从<江湖儿女>的“去事件化”说起》,《戏剧与影视评论》,2018年第6期
13.《作为社会实践的电影阅读》,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》,2019年第3期
14.《<过春天>重新定义青春片了吗?》,《戏剧与影视评论》,2019年第3期
15.《品种收窄与专题集中—2019年内地电影类图书盘点》,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》,2020年第4期
16.《“婚姻故事”的内外困境:<婚姻故事>与<82年生的金智英>》,《戏剧与影视评论》,2020年第3期
17.《疫情中突围——2020年内地电影类图书盘点》,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》,2021年第4期
18.《“失恋”作为“事件”——论20世纪80年代转折期电影的爱情叙事》,《南开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,2021年第4期
19.《“主旋律流行音乐”如何可能?——以王菲与<我和我的祖国>为例》,《中国图书评论》,2021年第8期
20.《Wolf Warrior II (2017) and the inefficient Main Melody (Zhu Xuanlü): Why do filmgoers have to take sides?》,Yanjiao Chen, Gongchang Ge, Ning Li, Xiaofei Li, Katherine Morrow, Raymond Tsang, Belinda Q. He, Ma Wentao &Kelly Fan,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,Routledge Journals,Taylor & Francis LTD,Volume 15,2021
21.《The Modified and the Excluded: On the Logic of Bodily Transformation in Contemporary Urban film》(李佳桓译),Beijing Film Academy Yearbook 2018,Intellect,Bristol, UK / Chicago, USA,2021
22.《“后文学”时代网络文艺的辩证批评——兼评<从后文学到新人文>》,《当代文坛》,2022年第1期
23.《综艺舞蹈的影像感知与舞蹈—影像的技术“灵韵”》,《当代舞蹈艺术研究》,2022年第2期
24.《“享受你的症状”:<失去的女儿>与归还的自己》,《戏剧影视评论》,2022年第3期
25.《危机中的回暖——2021年内地电影类图书盘点》,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》,2022年第6期(CSSCI)
26.《<乐队的夏天>与“情感现场”:音乐综艺的情感客体化》,《文学与文化》,2023年第3期
27.《意义重塑与女性意识的历史化——重探当代中国女性主义电影批评》,《当代比较文学》,2023年第2期
28.《<鹦鹉杀>:景观社会的情感辩证法》,《电影评论》,2023年第2期
29.《“小同大异”:当代中国电影的青春叙事与听觉形象》,《艺术学研究》,2024年第2期